香港中通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:新時代考古成果展在國博開幕 呈現中華文明形成過程
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
“鑒往知遠——新時代考古成果展”1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。該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、文化和旅遊部、國家文物局主辦,中國國家博物館攜手11家央地共建博物館承辦,也是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大型考古發現展。
本次展覽以2012年以來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重點,系統匯集展示全國43家文博考古機構近400件最新考古出土文物,涵蓋範圍從舊石器時代到宋元時期,從田野考古到水下考古,從邊疆考古到絲綢之路考古多個領域,包括四川稻城皮洛遺址、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、陝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、青海都蘭血渭一號墓等重大考古發現,以“走向文明”“協和萬邦”“海宇攸同”“殊方共享”四個部分,生動講述中國境內人類起源、文明起源、中華文明形成、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歷程,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,完整呈現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、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。
第一部分分為“遠古家園”“人文初開”和“早期中國”三個單元,主要通過新時代考古工作,進一步實證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、一萬年的文化史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。中國是人類演化的重要地區之一,百萬年前,遠古先民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。隨著社會開始分化,文明起源的進程也同時開啟,中華文明逐漸呈現出多元起源、豐富多彩的樣態,并相互交流,逐漸融合,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,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基礎。
第二部分分為“禮樂吉金”“革故鼎新”兩個單元,講述夏商周考古,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形成、國家的產生與發展等具有的重要價值和意義。夏商周時期正是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,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,新石器時代晚期,在部落聯盟基礎上,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。此後,又經商、西周王朝的繼承、發展,構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形態。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,是中華區域文明形成和傳統文化奠基的時代。
第三部分分為“容融共生”和“萬里同風”兩個單元。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促進了中華文明大發展,新時代的考古成就,為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提供新實證。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,是中華文明繁榮興盛、延綿不絕的基礎。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、包容性,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,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、經濟上的相互依存、情感上的相互親近,共同鑄就了多元一體、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。
第四部分分為“無所畛域”和“岸引舟行”兩部分,前者展現作為中國與歐亞非各國之間商業貿易通道的陸上絲綢之路,後者講述同樣承載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與對話的海上絲綢之路。通過新時代考古發現,展現中華文明的開放、包容和對世界的貢獻。(完)